“廿载善行,与爱同光”
2025年6月6日晚,“廿载善行,与爱同光”——东南大学建校一百二十三周年暨东南大学教育基金会成立二十周年答谢会,在九龙湖校区焦廷标馆剧场举办。应主办方邀请,在捐赠仪式暨教育贡献奖颁发仪式环节,本所党总支书记、主任周连勇作为颁奖嘉宾,为获得人才基金、奖教金的获奖教师颁奖。次日下午,东南大学法学院举行系列奖助学金颁奖仪式,周主任为获得“博事达律师奖助基金”的学生颁奖,并作为设奖单位代表发言。
在东南大学法学院这片孕育法律思想与实务精英的沃土上,江苏博事达律师事务所设立的“博事达律师奖助基金”,远非一份简单的物质资助。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传递,更是一份对法治中国美好未来的坚定承诺。奖助学金犹如一束精准投射的光,照亮了莘莘学子求知奋进的道路,展示了法律职业共同体的温度与传承,更深刻诠释了一家先进律师事务所对行业未来、对社会责任的深远思考与热忱担当。
周连勇:推送新星,是初心,也是使命
首先,我想说:教育才是最大的慈善。东南大学法学院自成立以来,历任院长——从周佑勇院长、刘艳红院长,到欧阳本祺院长,再到熊樟林院长——以及他们带领的教授团队,都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们的团队精神和无私奉献的品格都值得我们学习,他们桃李满天下,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法学精英人才,为法治中国建设贡献着“东大智慧”和“东大力量”。因此,我始终认为,教育者才是真正的慈善家。
其次,校园内外需要双向奔赴。东南大学法学院是较早实施研究生双导师制的学院,也是在本科生、研究生教学过程中,较早、较全面地链接社会实务,贯彻学以致用、产学研一体化的高等学府。这就需要校园内的教与学,与校园外的实务工作者专业互动,双向奔赴,也就才能结出优秀的成果,培养出璀璨的新星。我们欣喜地看到,校园内外,每一次思想碰撞,都闪烁着理论与实践交融的火花,让知识更具生命力,让实务更具方向感。当然,这个过程多了一份辛劳,但请你们相信,教育的根是苦的,果实是甜的。
第三点,也是我今天最想表达的:推送新星,是博事达的初心,也是使命。博事达,英文名是boomstar,意指上升的新星,自东南大学法学院成立以来,博事达所的各种捐赠累计已超过100万元,并且今后我们还会继续支持新星的培养。今天,我还想在此追加捐赠本所团队律师的2025个工作小时,用于指导法学院在校生在博事达的实习。
博事达所有着十分丰富的规划、安排、指导在校实习生经验。四年前,我们两位60后大伽——高级合伙人、二级律师刘能斌、徐顺生——受聘担任法学院硕士研究生校外导师。
今年三月份,法学院又聘请了我们两位80后骨干律师:律所副主任、高级合伙人许皓,以及高级合伙人、二级律师赵洁琼作为硕士研究生校外导师。
而就在一个小时前,法学院还聘请了博事达90后高级合伙人、党总支委员董玉泉律师担任职业规划导师。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董玉泉律师、赵洁琼律师,正是我们东南大学法学院的2017届、2019届毕业的优秀研究生!从60后资深律师的传道授业,到80后中坚力量的实务引航,再到90后校友导师的朋辈指引,博事达与东南大学法学院共同搭建起了一个 “老中青”相结合、“传帮带”立体化的人才培养桥梁。这正是我们“推送新星”初心的生动实践,也是我们构建法学人才全链条培养生态的积极探索。通过这些规划与谋划,我们深切感受到了法学教育对社会的巨大贡献,也真正体会到了实务单位与教学场所在互动中收获的成就与乐趣。
刚才,一位同学递给我一杯咖啡。咖啡微苦,但我此刻站在这里分享的心情,却是无比甘甜,充满了幸福感。这份幸福感,源于我们对法学教育事业的参与,也源于我们与东南大学法学院携手“推送新星”的共同使命。谢谢大家!